核心思路:认为脂肪肝多因痰瘀互结于肝,阻滞气机,治疗以化痰祛湿、活血化瘀为主,兼疏肝利胆。
经验方参考:基本方:生山楂 30g,泽泻 15g,茵陈 15g,丹参 15g,郁金 12g,柴胡 10g,枳壳 10g,茯苓 15g,炒白术 12g,甘草 6g。加减:湿热明显加黄芩、栀子;痰浊重加陈皮、法半夏;肝郁气滞加香附、青皮;大便秘结加生大黄(后下);肝区刺痛加桃仁、红花。
方解:山楂消积化滞、活血降脂;泽泻利湿泄浊;茵陈清利湿热、利胆退黄;丹参、郁金活血化瘀;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;白术、茯苓健脾祛湿,共奏化痰、活血、疏肝之效。
2. 关幼波:健脾化痰,活血柔肝法核心思路:强调 “脾虚生痰” 是脂肪肝的关键病机,治疗以健脾益气、化痰祛湿为基础,兼活血化瘀、柔肝散结。
经验方参考:基本方:党参 15g,炒白术 12g,茯苓 15g,陈皮 10g,法半夏 10g,生山楂 30g,丹参 15g,赤芍 12g,当归 10g,醋柴胡 10g,炙甘草 6g。加减:气虚明显加黄芪 20g;湿热加黄连 6g、栀子 10g;肝阴不足加生地、麦冬;胁痛加延胡索、川楝子。
方解: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健脾益气;二陈汤(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燥湿化痰;山楂、丹参、赤芍活血化瘀;柴胡疏肝解郁,当归柔肝养血,兼顾 “肝体阴而用阳” 的特性。
3. 颜正华:清热祛湿,消脂散结法核心思路:针对湿热蕴结型脂肪肝,以清热利湿、消脂散结为核心,结合现代中药药理(如泽泻、决明子、荷叶等有降脂作用)配伍组方。
经验方参考:基本方:茵陈 20g,栀子 10g,大黄 6g(后下),泽泻 15g,决明子 30g,荷叶 15g,生山楂 30g,丹参 15g,郁金 12g,枳壳 10g。加减:热毒盛加蒲公英、败酱草;痰浊重加瓜蒌、胆南星;肝郁加柴胡、香附;脾虚加炒白术、茯苓。
方解:茵陈蒿汤(茵陈、栀子、大黄)清热利湿、通腑排毒;泽泻、决明子、荷叶利湿降脂;山楂、丹参、郁金活血消脂;枳壳理气宽中,促进气机运化。
4. 王绵之:分期辨证,肝脾同调法核心思路:将脂肪肝分为 “肝郁脾虚期”“湿热痰浊期”“痰瘀互结期”,根据不同阶段辨证用药,注重肝脾同治。
肝郁脾虚期方:柴胡 10g,白芍 15g,炒白术 12g,茯苓 15g,党参 12g,陈皮 10g,炙甘草 6g,生山楂 20g,郁金 10g。
湿热痰浊期方:黄芩 10g,黄连 6g,栀子 10g,茵陈 15g,泽泻 15g,法半夏 10g,陈皮 10g,生山楂 30g,丹参 15g。
痰瘀互结期方:丹参 15g,川芎 10g,桃仁 10g,红花 10g,三棱 10g,莪术 10g,法半夏 10g,陈皮 10g,生山楂 30g,炒白术 12g。
方解:早期疏肝健脾以调气机,中期清热化痰以祛邪实,后期活血化瘀以消积聚,各期均配伍山楂、丹参等消脂活血药,兼顾 “治未病” 防止病情进展。
二、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核心策略辨明虚实,标本兼顾:
实证(湿热、痰浊、血瘀)为主者,以清热、祛湿、化痰、活血为法,常用药物如茵陈、栀子、泽泻、丹参、山楂等;
虚证(脾虚、肝郁、肝肾不足)为主者,以健脾益气、疏肝解郁、滋补肝肾为法,常用药物如党参、白术、柴胡、当归、枸杞等。
重视 “痰瘀” 病机:痰浊与瘀血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产物,常配伍具有降脂、改善肝微循环的中药,如山楂(现代研究证实其含山楂酸,可降低甘油三酯)、丹参(改善肝纤维化)、泽泻(促进脂质排泄)。
结合饮食与运动调护:中医认为 “膏粱厚味,足生大疔”,治疗需配合低脂饮食、控制体重、规律运动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防止痰浊再生。
三、注意事项西医指标监测不可忽视:脂肪肝需定期检查肝功能、血脂、肝脏超声等,若合并转氨酶升高、肝纤维化等,需结合西医保肝药物治疗,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改善症状、调节体质。
长期调理,循序渐进:脂肪肝病程较长,中药治疗需坚持 3~6 个月,根据症状及舌脉调整方剂,避免急于求成滥用苦寒或攻伐药物,损伤脾胃。
个体化辨证是关键:不同患者体质差异大,如肥胖痰湿体质多偏湿热,瘦人肝郁体质多偏气滞,需结合具体情况加减药物,例如便溏者减少大黄用量,阴虚者避免过于温燥。
如需进一步结合具体症状(如胁痛、腹胀、口苦、乏力等)细化方剂,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参考辨证思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上市公司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